馬鳴菩薩

馬鳴菩薩 《忍》

二O一九年八月十二日

「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」是中國人的諺語。提醒人們忍與難忍之差別。人們常常因為忍不下這一口氣爭得臉紅耳赤,或為了一句話而生氣瞋怒,實在是傷和氣造業,於佛門而言,可說是不慈悲。

會有這些情形發生是因為有了我,我執我見,我的看法,我的意見,當另一方和我意見不同時,便有衝突或不愉快的事情發生。修行之人,此時當先反省自己有過之處,而非怨怪他人,最常見的便是把我的立場感受放在前頭,也因此常常容易中箭受傷,若是無我,何處可傷!

修行若能夠無我,隨順因緣,是一件自在的事。許多事,若意見看法不同,對方若能接受自己所提出的善意意見便好,但若一意孤行,執意要如何做,若是事有不妥,則不宜同行。個人因果個人擔,此時應拿出慈悲心量,包容對方的行為,智慧判斷,寧願自己忍辱吃虧,也不要造惡因,得惡果。

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乃因造下苦因,必受苦果。眾生不明因果,或雖知因果,但為了滿足眼前的私利,仍然做出傷人利己之事。果報不定於此世,或許來生,總是得報之時即是受苦之時。或許身苦、心苦,或是靈苦。以此之故,若是此時當下,眾等受病或是遇到難處,正受著諸苦,當知一切皆是因果,過去作此時受,不是抱怨悔恨之時,應是懺悔改過,甚至請出冤眾超度才是最好的方法。

忍與忍辱不同。忍辱真正的精神是慈悲,不令對方惡業加重。當自己受到屈辱或對方傷害毀謗,言行上說出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時,自己心能有定,不為所動,觀機隨順對方,不加以回應或有報復的言行,正報不隨依報轉。此非怕事,而是任何的回應及波動,只是造成彼此的動盪不安,甚至引發冤親眾生的現前干擾,徒增許多不必要的傷害。這時可見個人修行上忍辱的功夫。或許有些人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或之後戒定慧三學努力而得。反之若非如此,而是一件事或一句話就容易受到刺激,個性習氣容易起伏生氣,則是修行要下功夫的地方。

每個人此生修行,都有不同的功課及要面對克服的問題,才能達到見性,自度度眾生西的目的。針對已經現前的問題,則要精進改進,才能有更大的空間面對下一波的變動,突發狀況或考驗。要從每一次波動或受傷中記取經驗,避免重蹈覆轍,這樣的學習及修行才有意義。

需要忍的情形有許多種,此時針對容易波動起伏生氣的人而言,「忍」及止住特別重要,避免傷人傷己。

容易波動起伏,生氣瞋怒的人,可能個性習氣如此,貢高傲慢不容易服人,順從他人,個人意見主觀強,或者已經積蓄許多負面能量,一旦事不如己意時,意見不合時,一觸即發,造成彼此的傷害,其實已將惡業造,傷害最大的是自己。所以平時就要做好自我管理,莫令負面能量有機會儲存。這也是佛法教育,修行學習的重要之處。

當記得,這些負面能量,也是所謂的冤親債主!這件事許多人不知,也沒有機會知道。此時馬鳴提出,是希望提醒諸子,與正道正面能量相違背的,都不是本性中具有的,是業力中的一部分,有業就有冤親債主,業與冤親債主是並存的。

負面能量這個現代名詞大家比較容易聽懂,也就是包括負面的情緒、波動、語言行為等,所以負面能量的累積也就是業上加業,冤親債主加冤親債主的累積。所得到的結果當然具有傷害性,累積遇久,傷害愈大,許多的苦痛,疾病及精神問題就是這樣造成的。此時就需要淨化,請眾化解冤業及超度冤親附體眾生送往西方極樂世界。但是這已經是事後的補救了。

修行的重要在於不動念頭,也是修行功夫所在。無念就無業,無業就無冤親債主,所以在傷害發生前就能預防止住,莫令受苦。再其次的功夫便是念頭一起便有覺性察覺止住;一般情形便是無覺性,任由念頭波動持續產生,甚至變質變味,加重傷害,需要事後補救甚至輪迴受苦無盡。如此可知,覺性的重要!

當覺性起,一察覺自己有不當的念頭,情緒、波動、語言行為等便知道可能受冤親控制,當下就要即時止住自己身語意的造作,也就是忍住止住,不要再繼續說,繼續做,繼續想,不要再繼續和對方一來一往的互動。因為此時的自己已經是往陷阱裡面鑽,做壞、說壞、想壞,繼續下去不但不能解決問題,只是令事情更加複雜難收;若自己不知當止,需要智者把自己帶離開當時的情境。

覺性愈高,愈能夠察覺微細的念頭及身語意的改變,而能夠立即止住或做適當的反應,預防或減少傷害的發生。見性者找回自性,無念、無我、無心,無私,具有靈敏覺知及慈悲智慧,無所謂的念頭、我執我見、自私及身語意造作,所以能作圓融的判斷及處理。此為見性的可貴,也是修行救世度眾之人所應具備的條件。

未見性前,需要有善導師引導,行於真理正道,改正錯誤見解想法,若錯中學,更要精進改進,否則難以擺脫業力的現前受苦,更難以靠自力尋回自性,此為善導師的可貴。

香光大佛寺諸子,能得我佛阿彌陀佛及蘇佛愛護教導,便知是多麼的難逢難遇!當要聽從教誨改過,去除我執我見,努力精勤,早日見性,救世度眾才是。

訪問訊息由佛弟子釋海澤主筆寫下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探索更多來自 澳洲香光大佛寺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