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開示主筆:釋法璽
二O二三年十一月十二日
阿彌陀佛開示:
慈悲的本質是無私的,
源自對一切眾生苦難的深刻體悟。
當孩子能以明智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時,
能夠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質,
產生對一切眾生的深刻慈悲之心。
這種慈悲並非感傷,非是同情,而是一種積極的力量,激勵自己超越自我,成就大愛。
在一個古老的寺廟裡,有一位名叫阿道的修行者。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,但常常在修行中迷失方向。一天,他向導師請教:「尊者,我感到修行的道路上總是迷茫,不知何從而入。請給予我一點指引。」
導師微笑著說:「阿道,修行的道路就如同一片茫茫大海,充滿著風浪和未知。在這片海洋中,有兩艘船,一艘名叫『慈悲』,另一艘名叫『明智』。這兩者都是你修行旅程的重要船隻。」
阿道疑惑地問:「尊者,這兩艘船的意義是什麼?」
導師回答:「『慈悲』是指我們對他人的愛與慈悲心。當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,慈悲是拯救你的救生艇。而『明智』則是智慧的象徵,能夠指引你選擇正確的方向。」
有一天,阿道在村子裡遇到一位乞丐。他的心中湧動著慈悲,於是將自己所有的食物都給了乞丐。然而,沒過多久,阿道開始感到飢餓和虛弱,他回到寺廟,向導師訴說此情形。
導師微笑著提醒道:「阿道,慈悲固然重要,但你也不能忘了明智。你可以幫助他人,但自己也應有覺性,以免失去方向。」
阿道經歷過飢餓後,開始更加深刻地明白修行的平衡之道。他學會了將慈悲和明智結合,不僅能幫助他人,也能保持覺性,時刻知修調自己,使修行更為圓滿。
孩子們,
慈悲是一種力量,
而明智是引導這力量的方向。
修行不僅是個人的事,
更是與他人和世界共同成長的過程。
在修行的路上,
慈悲和明智同等重要,缺一不可。
同時擁有慈悲的心和明智的智慧,
才能真正地體會到修行的真諦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