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開示主筆:釋法璽
二O二三年九月廿四日
阿彌陀佛開示:
行善積德,修心向道,能得內外清淨。
在古代印度的一個小村莊,有一位年輕的修行者名叫阿僧祇奇。他虔誠地奉行佛法,但一直未能克制自己的慾望。他陷入了對美食的貪欲,導致修行的進展受阻。
有一天,他遇到了一位智者,阿僧祇奇對他說:「尊者,我渴望克制我的慾望,但我總是陷入誘惑。請指導我如何戰勝這種困難。」
智者:「慾望是修行的障礙,但也可以成為通往解脫的道路。慾望如火,需要節制如同控制火的熱度一般。」
阿僧祇奇:「慾望如何成為通往解脫的道路?」
智者:「當你學會控制慾望,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,你就能解脫。慾望是渴求,而節制是自由。」
阿僧祇奇:「那麼,我應該如何開始?」
智者:「從小事做起。每次感到慾望湧現時,停下來,觀察這種感受,但不隨之而動。這樣你將建立起克制的力量。」
智者微笑地接著說:「阿僧祇奇,慾望就像湧入心中的熱烈火焰。當你用熱心投入修行,火焰愈熾赤烈,欲望也隨之膨脹。但當你學會節制,控制心火的熱度,火焰也會漸漸熄滅。」
阿僧祇奇領悟到,他不應該完全否定慾望,而應該學會適度地控制它。他開始逐步減少自己對美食的渴望,專注於修行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他的心境逐漸平靜,修行也有了更多進展。
阿僧祇奇按照智者的指導開始修行。他每次遇到美食時,都努力控制自己的慾望。隨著時間過去,他發現自己對食物的渴望越來越淡,心境也變得更加平靜。他開始更加專注於修行,心靈更為純淨。最終,他超越了慾望的枷家鎖,獲得了心靈的自由。
孩子們,當了解慾望的本質,學會如何適度地控制它,而非被其奴役意。慾望的節制讓自己獲得內在平靜,專注於修行,最終達到心靈的成長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