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開示主筆:釋法璽
二O二三年八月二十日
阿彌陀佛開示:
修行者,當知,一切眾生皆處於苦海之中,因無明而迷失於無常的輪迴裡。
此際,佛法猶如明燈,照亮我們前行的路途,指引我們走出苦海,達到解脫的境地。
在遠古的一個小村莊中,有一位名叫祝恩的年輕人,他對修行充滿了熱情,但總是感到迷茫。他尋求了許多老師的指導,卻始終無法理解「無私的大愛」的真義。
一天,祝恩聽說遠處有一位賢者,據說他曾在佛陀的教導下受益,並實踐了無私的大愛。祝恩決定前往尋找這位賢者,希望能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。
終於,祝恩來到了賢者所在的山洞。賢者坐在石頭上,面帶微笑。祝恩恭敬地跪下,請教他有關「無私的大愛」的問題。
賢者開口說道:「孩子,你看到那片花園了嗎?其中一株特別的花朵,就是『無私的大愛』的象徵。」
祝恩轉頭看向花園,只見一株嬌小的花朵,正含苞待放。
賢者繼續說道:「這株花的每一片花瓣,都代表著我們對一切眾生的關懷與愛護。」
祝恩疑惑地問道:「但這只是一朵花,我們怎麼能對所有的眾生都像對待這朵花一樣呢?」
賢者微笑著回答:「正因為眾生眾多,我們才需要用心栽培每一片花瓣。孩子,你是否曾見過一位母親對待她的孩子,不論孩子是聰明或愚笨,她的愛都是無私的?」
祝恩點了點頭,賢者繼續說道:「正是如此,無私的大愛不是因為對象的價值,而是源於我們內心的善良和慈悲。修行者應該以同樣的心,對待一切眾生,無論他們的智慧或行為如何。這種愛不受條件限制,正是佛法中的無私大愛。」
祝恩感悟萬分,他問道:「賢者,那麼,我們該如何培養這種無私的大愛呢?」
賢者答道:「首先,要從內心開始。要反思,一切眾生都有快樂和痛苦,都渴望擺脫苦海。當你充滿這份悲憫和同理之心時,就能激發起無私的大愛。」
祝恩繼續問:「但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往往受到煩惱和自私的影響,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無私的大愛?」
賢者解釋道:「這需要修行者的毅力和智慧。當你感到困惑或煩惱時,停下來深呼吸,冷靜思考。問自己,『我此刻的反應,是否符合無私大愛的精神?』這種自我反省可以幫助你保持內心的平靜,從而持續培養無私的大愛。」
祝恩回到村莊,開始將賢者的教導融入日常生活。他嘗試著對每個人都表現出同樣的關懷和愛護,不計較利益得失。起初,他遇到了許多困難,但他都一一堅持下來,逐漸地,人們開始感受到他真摯的心意,紛紛想來向他學習。
村莊中的氛圍變得溫暖而和諧,人們開始更加關心彼此,不再爭吵和紛爭。祝恩的無私大愛像波浪一樣擴散出去,影響著整個地方。
村裡的修行者們在面對挑戰時,常常會互相提醒,以賢者的故事激勵彼此。他們深知,無私的大愛是修行的根本,也是達到解脫的關鍵。即使面臨痛苦和困難,他們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慈悲,用穩定心回應一切境遇。
孩子們,無私的大愛是突破個人私利和偏見,時刻保持對一切眾生的悲憫和關懷,不論他們的種族、信仰、地位如何。唯有通過培養無私的大愛,才能真正如佛心所行,實現內心的平靜和解脫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