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開示主筆:釋法璽
二O二三年八月十九日
阿彌陀佛開示:
心為境界,境界為心。
心境清淨,眾境亦清淨。
在遠古的村落中,有一位名叫文淨的年輕人,他以堅強的意志和熱情精進於修行的道路。文淨的修行師父,一位名為帕拉摩的長者,常常告誡他們修行的重要性,特別是慈悲與忍耐。
一天,文淨遇到了一個困苦的旅者,他骯髒,疲憊不堪,向文淨乞討食物和幫助。文淨內心起了波瀾,一方面希望幫助這個可憐的人,另一方面卻感到困惑和猶豫。他轉向師父尋求指導。
帕拉摩微笑著對文淨說:「孩子,這是一個考驗。慈悲和忍耐是修行的重要品德,而我們也應該學會以平靜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。給予這名旅者食物和幫助吧,同時也要尊重他的尊嚴。」
文淨聽從了帕拉摩的教導,他為旅者提供了食物、水和潔淨的衣物。在幫助的過程中,他發現自己的內心逐漸平靜,對旅者的同情心讓他更加接近慈悲的境界。
文淨:「師父,我內心總是難以平靜,尤其面對需要幫助的人。我該如何培養慈悲之心呢?」
帕拉摩:「孩子,慈悲是源於對眾生的關懷和愛心。每當你遇到困苦的人,不要只是看到他們的外表,更要看到他們的內心。想像一下,如果你處在他們的處境,你會希望得到怎樣的對待呢?」
文淨:「我明白了,師父。我將努力用慈悲的心來對待每個人,無論他們的外在狀況如何。」
帕拉摩:「很好,孩子。同時,忍耐也同樣重要。當你感到困惑或不安時,嘗試保持內心的平靜,不要讓情緒左右你的思惟和行為。」
文淨:「是的,師父。我會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忍耐。」
文淨經過不斷的努力,逐漸培養出慈悲與忍耐的美德。他成為了村莊中一位受人尊敬的修行者,人們尊稱他為「慈心文淨」。他經常幫助困苦的人,用他的行動證明了慈悲的力量,同時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保持著內心的平靜。
「如大地對待所有行人,無論是清淨還是不淨,亦或是善良還是惡劣,都對待他們平等。」
孩子們,培養慈悲和忍耐,對待眾生如同大地般平等。
在修行的道路上,慈悲和忍耐能夠超越自己,實現真正的覺醒與平靜。以慈悲的心去關懷他人,以忍耐的心去面對生活的挑戰,從而獲得內心的自在與安定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