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開示主筆:釋法璽
二O二三年八月十一日
阿彌陀佛開示:
所有眾生皆有佛性,皆可成佛。
修行乃是覺醒自性、超越苦海的途徑。
在古代的一個小村落裡,有一位名叫羅生的年輕人,他雖然聰明且勤奮,但是性格卻非常急躁,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而大發雷霆。村民們都稱他為「急躁少年」。羅生心中盼望著修行之道,但卻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,使得他難以進入深層的靜心與禪定。
有一天,他聽說有一位智者居住在遠處的山洞裡,據說此智者擁有開悟的智慧,可以指引修行者走向解脫。於是,羅生決定前往拜訪智者,尋求指引。
羅生跋山涉水,終於到達山洞前。他進入洞中,見到一位智者,此人雖然年老,卻目光炯炯有神。羅生恭敬地請求指點,希望能找到控制脾氣的方法。
智者微笑著對羅生說:「年輕人,脾氣是修行的重要課題之一。你是否了解脾氣所帶來的後果呢?」羅生有些困惑,便問智者:「後果是什麼呢?」
智者回答道:「脾氣就像一把熾熱的火焰,如果你無法控制它,它將會燃燒自己和身邊的一切。當你發脾氣時,你可能會傷害到親人和朋友的感情,破壞人際關係。同時,你自己也會因此而陷入無明無覺的苦海中,無法體會內在的平靜與慈悲。」
羅生默默地思索著智者的話語,他突然領悟到自己過去因脾氣而造成的種種問題,心中湧起深深的懊悔與羞愧。他決定要修正這個問題,尋找內在的寧靜。
智者見羅生有所領悟,又繼續道:「修行之路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,但你可以從今天開始,每次發脾氣時提醒自己,讓自己停下來,深呼吸,觀察內心的湧動。不要埋怨他人,而是尋找自己心中的不安與煩惱。透過靜心,你會發現內在的寂靜與平和。當你學會控制脾氣,你將獲得內在的自由,擁有力量去幫助他人,帶來更多的快樂和和諧。」
羅生深深感受到智者的話語觸及了他心中的脆弱之處,他不禁問道:「智者大人,修行之路充滿了挑戰,我該如何克服自己內心的困難呢?」
智者溫和地回答:「年輕人,修行是一種持續的努力和覺察。當你發現自己陷入負面情緒時,不要抗拒它,也不要將其加以抑壓。相反地,接納它,觀察它,讓它自然地流動而去。修行就像是磨礪一顆瑰麗的寶石,你需要經歷壓力和摩擦,才能顯現出光彩照人的內在美。」
羅生感受到智者的智慧,他再次請教:「智者大人,那麼當他人對我發脾氣時,我該如何應對呢?」
智者笑了笑:「當他人對你發脾氣時,切記不要以怨報怨,那只會使火勢更旺。相反地,保持冷靜與慈悲之心,以理解和寬容來回應。你的態度將會影響對方的情緒,也可能使對方意識到自己的脾氣問題,這是修行的妙用之處。」
羅生決心開始修行,每天在清晨和傍晚找一段時間淨心念佛,調和心性,並學習佛的慈悲與心量,找回自內心中的佛性。漸漸地,他開始控制自己的脾氣。他的家人和朋友注意到他變得更加溫和、和藹可親,與人相處更加和諧。他不再因小事而發火,而是用笑容和慈悲來面對挑戰。這讓他獲得更多的快樂和內在的寧靜,也感受到了與生俱來的慈悲心開始發芽。
羅生的轉變也影響了周遭的人。村裡的居民看到他的修行成果後,也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,彼此更加包容與理解,整個村莊因此變得更加融洽與平靜。
孩子們,脾氣是修行中常見的障礙之一,但我們可以透過修行和靜心來控制它。當我們學會控制脾氣時,我們不僅能改善人際關係,也能提升內在的平靜與慈悲心。
修行是一條持續的道路,每一步都需要堅定的信心和毅力。當孩子用理解和寬容來回應他人時,不僅能改變自己,也可能影響他人走向更好的修行之路。
孩子在面對脾氣和挑戰時,記得以冷靜與慈悲的心態來回應。透過修行,孩子將擁有內在的平靜,並成為他人心靈的指引者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