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開示主筆:釋法璽
二O二三年八月六日
阿彌陀佛開示:
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只是執著煩惱遮蓋心光。
修行是為了淨化心靈,超越煩惱,覺醒佛性。
在古代的一個小村莊中,有一位年輕的修行者名叫阿蓮。她對佛法充滿了熱忱,認為慈悲與忍辱是修行最重要的品德。但阿蓮有個嚴重的問題,她總是對自己太過苛刻。當她犯錯或無法完美地實踐慈悲與忍辱時,她會沉浸在自我指責與內疚之中,無法釋懷。
有一天,阿蓮遇到了一位老和尚,他看出了阿蓮的困擾。老和尚告訴她一個故事,關於普賢菩薩的慈悲故事:
「很久以前,有一位充滿智慧和慈悲的菩薩普賢。他化身來到人間,走遍山川,幫助所有有困難的眾生。有一天,普賢菩薩遇到了一個惡劣的小偷。這個小偷以搶奪為樂,不顧他人的生命與財產。普賢菩薩看著他,充滿慈悲地說:『你這麼做,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苦海。如果你能明白自己的錯誤,改變你的行為,你也能得到解脫。』可是這位小偷卻對菩薩的慈悲視而不見,反而更加惡化他的行為。直到有一天,他終於落入陷阱,被抓住受到法律的制裁。在牢獄中,他開始思考,慢慢地體悟到自己的錯誤。最終,他向普賢菩薩跪地道歉,發自內心地懺悔,並決心改過自新。普賢菩薩原諒了他,並給予他重新做人的機會。從此,這個小偷改邪歸正,成為了一個行善修行的人。」
聽完這個故事,阿蓮深受啟示。她開始明白,慈悲與忍辱不僅是釋放他人,也是釋放自己的重要方式。當我們對他人保持慈悲的心,讓他們看到改變的可能性,我們同時也給予自己機會成長和修正自己的缺點。
阿蓮決定放下對自己的苛求,接受自己的不完美。當她犯錯時,她不再糾結於過去,而是用慈悲的心來對待自己。她開始覺察到,當她對自己慈悲時,她也能更慈悲地對待他人。這種轉變讓她的修行更加順利,心靈也更加寧靜。
修行中的慈悲與忍辱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。當孩子能夠對自己慈悲,接納自己的不完美,也能更加慈悲地對待他人。慈悲不是軟弱,而是一種更強大的修行品質,能夠化解煩惱,帶來內在的和諧。
當孩子遇到錯誤或挫折時,不要自責或逃避,要用慈悲的心來面對。接納自己的過失,反省改進,這才是真正的成長之道。同時,當我們看到他人犯錯或受苦時,也要以慈悲的心去理解和幫助他們,給予他們改變的機會。
在修行的路上,孩子當保持慈悲與忍辱的心,便能夠勇敢面對困難,走出困境,邁向內在的解脫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