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開示主筆:釋法璽
二O二三年八月四日
阿彌陀佛開示:
佛法教育,引導修行者走上正確的道路、超越痛苦、覺悟真理。
在遙遠的山脈之中,有一位修行者名為法月,他生活在一個自然美麗、氣氛祥和的修行寺院中。法月對於自己的修行一直感到自豪,在寺院中自成一格,堅信自己的修行方法是唯一正確的。他常常對其他修行者說:「我有我的道,你們有你們的道,不要干涉彼此。」
有一天,寺院中來了一位謙遜有智慧的僧人,名叫般羽,他尊重每一個修行者,深知執著自我的危害。他說:「眾生皆有佛性,修行的道路有無窮可能,謙遜地學習才是進步之道。」
然而,法月對於般羽的教誨視若無睹,依然堅信自己的修行才是最高的。他固執地守護著自己的修行法門,不願意嘗試其他的方法。般羽見狀,深知法月正陷入固執的迷惑之中,但他也知道這是法月個人的修行過程。
某日,法月與般羽在寺院的花園中相遇。般羽微笑著問道:「法月,你是否覺得自己的修行已經非常完美?」
法月自負地回答:「正是,我的修行法門經過多年的精進,已經達到了超凡脫俗的境界。」
般羽耐心地問:「如果我們不嘗試其他的修行方式,又怎麼知道是否還有更深的境界等待我們發現呢?」
法月不屑地說:「這是你的修行觀,不要來影響我。」
般羽真誠地看著法月,說:「法月,固執自我的心將使你無法超越現狀,也無法在修行路上邁出更大的一步。請放下心中的障礙,開放心胸去接納更廣闊的修行。」
法月不以為然,轉身離去,繼續自己的修行。
日子在寺院中悄悄流轉,法月的固執漸漸使他孤立自己,其他修行者與他保持距離。法月雖然不說,但他漸漸感到心中孤獨與空虛。他開始反思般羽的話,不禁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找到了真正的修行之道。
有一天,寺院再次迎來一位來訪者,名叫智悲。智悲是一位慈悲關懷他人的僧人,他看似平凡,卻擁有著深厚的智慧。智悲對每一個修行者都顯得親切和藹,他的修行方法就是關心他人、幫助他人,讓每個人都感受到溫暖。
智悲注意到了法月心中的煩憂,走上前詢問:「法月,你願意分享你的心聲嗎?」
法月猶豫了一下,終於把心裡的想法吐露出來:「我曾經自認為找到了唯一正確的修行道路,但現在我開始懷疑,也許我是錯的。我感到迷惘與孤獨,不知道該如何是好。」
智悲溫和地笑著,說:「法月,不要對自己太苛刻。迷惘與孤獨是修行路上常見的挑戰,只要你願意開放心胸,願意學習,你將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。」
法月感受到智悲的溫暖,他開始明白,修行並非一個人的旅程,而是眾生相互扶持、共同成長的過程。
孩子們,修行並非僅僅追求個人的提升,而是與他人共同成長的過程。固執自我的心態只會阻礙自己前進,阻止體悟修行的真正價值。
在修行中,孩子應該樂於接受他人的建議與指導,不斷開拓心靈的視野,不斷修正自己的缺點。只有謙遜與開放的心胸,孩子才能在修行的路上不斷進步,體會到真正的喜悅與智慧。
在修行的路上,不僅要關心自己的成長,也要關懷他人的修行。
願一切眾生都能學習佛心的心量與慈悲,領悟生命的真諦,共同證得解脫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