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淨下空老法師,  名門高僧

訪問西方法性土淨空老法師《世間險路(一)》

於西方法性土的淨空老法師

世間險路(一)

訪問 主筆:釋海澤

二O二二年十月五日

今天阿彌陀佛給淨空出的題目是「世間險路」,真不愧是阿彌陀佛,大慈大悲、大智大能!這個題目由我這個在世間經歷了九十六年的人生,而此時能夠在香光大佛寺的西方法性土上安坐,平靜地看待一切的靈來說,似乎可以帶給大家一些新的感受。所謂的一切,就是當我這一條靈啊,想看什麼就可以看到什麼,不想看什麼也不會看到,多自在啊!又或者呢,眼睛一睜開,有些情景便自然地浮現在眼前,我也就順著這些情景去看,一切自然中自然相嘛。

淨空經歷過世間以及生後那一段地獄刻骨銘心的經歷,一直到現在,看到之前所未看到的,明白了之前不明白的事情。這前後一連貫起來,有許多事、許多見解和看法就跟之前不相同,這也是很自然的事。況且這時候,我這一條靈也知道了在世的九十六年有身體時所不知道的事,這也是自然中自然相。少了身體的這個束縛,還真的是輕鬆了許多,這也難怪鬼道有五通。其實我認為……這裡不是我認為,而是不能夠有我,這也是自然中自然相。而現在知道什麼就講多少,當然不知道的事也說不出口,這就是沒有我啦。要說的是其實如果生前是個靈敏、行善的人,死後即使當鬼,五通的情形也比一般的鬼還敏銳準確。

有我,是偏向於有一個真我在,所以才有這個假我,兩個當作對比。真我,就是我們淨化見性成佛之後,那個常樂我淨的我,那才是真實的我;而在這之前未見性,那個我叫做假我。而現在的淨空呢?現在的淨空,到底是處在哪個階段?我也分不太清楚,沒有了身體這個假我,真我在哪裡?現在的淨空,到底是處在什麼狀態?不要去打這些念頭想要去知道答案,這些都是妄想,反正一切自然中自然相。世間人多少的妄想都是從中而起,要有覺性,覺性一現,就可以止住這個妄想。所以當時淨空在世的時候,對於佛、法、僧三寶非常強調,因為三寶能教育大家,邁向見性,找回真實的自己,相當於從世間人進入到修行人的身分,有機會見性成佛的過程。

修行,有的是以居士的身分,有的則更進一步進入佛門出家為僧,不論是居士或出家人,都是為了見性找回真實的自己。一般來說,能夠想要學佛,進一步想要尋回自性,找回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的這些人們,整體來看,覺性會高於沒有接觸佛法的人們。當然淨空這時候不是要做分別,只是一個經驗來看,畢竟在世間也過了九十六年不算短的時間,再加上現在的所見所聞,所以綜合來看,會用比較客觀的角度來說世間險路這個題目。這是淨空這麼認為,那也是阿彌陀佛看得起淨空,讓淨空在這個時間,能夠把自己的所學所知、所見所聞,做一個大體上的概括,來跟各位分享,跟各位做個報告。

「世間險路」這個題目所涵蓋的範圍,幾乎就是每一位所在的處境。世間是人們生活的地方,不管是出家人或居士所生活的地方,總是脫離不了在世間裡,人們難以跟世間分離。有差別之處是在居住或修行的地方,如果要修行的話,會需要寧靜的環境,自然而然地就會找個遠離塵囂、不會受到干擾、安靜的地方,才能夠讓自己淨化。所以從古至今,修行人大多會選擇在山中、水邊或者是人煙稀少比較不會受到干擾的地方,但這些地方也是世間的一部分啊。

古代的祖師大德或者是求道者,真的是很不容易啊,可以一個人獨居,不跟世間人打交道,食、衣、住、行,從吃的、穿的、用的、睡的都自己來,取自於大自然。自己耕種,自己收割、煮食來養這個色身;要用的,更是簡單哪,一切從簡,能夠滿足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就行了,不再有任何一點的多求,少欲知足;住呢,更是簡陋,最起碼要能夠遮風避雨,石洞裡頭可以居住,簡屋,簡陋的屋子也可以,破廟也可以;行呢,就靠這一雙腿一雙草鞋,走到哪裡,修行到哪裡,度化眾生到哪裡,這樣的自在,還真是令淨空羨慕!如果是現在的修行人,有辦法這麼做嗎?大家笑一笑,心裡敬佩萬分就是了。那樣的環境,那樣的年代,那樣的修行,難怪可以淨化,再找回本能及自性。這種情況下,確實是能夠過著六根清淨、四大皆空的生活。而現代人有辦法嗎?這恐怕是非常不容易的事,淨空不敢說沒有,畢竟自己所知所學的還是有限。在這個世間,有許多的奇人異士,其實在這當中,如果大家細細地去體會,有一些很可能是佛菩薩再來的,只是有沒有現前,是不是時機讓大家知道。這個我們就隨緣吧,有緣者知,無緣者也不會親近。

大多數的修行者,不論是居士或者是僧人,即使再怎麼樣少欲知足、清淨,恐怕還是很難脫離得了跟世間有所接觸。單單說食物好了,有辦法自己去耕種,種田種稻米去收割嗎?如果是農夫出身的有可能。而種菜,這個大家倒是很歡喜,許多時候都會種一點青菜、水果、瓜類,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,能怡情養性,於大自然植物的生長中有所體悟。這也是現代人所缺乏的,經由修行、種植,能從自然中學習,這是好的。

至於衣呢,衣服來講,還是得購買現成的。即使是比較大的團體,比較大的道場,能有居士們為大家服務,提供衣物,讓大家能夠遮身禦寒用,這也是世間產物、產品啊。如果說你要自己去織布或者是剪裁、縫紉,對現代人來講這可能是有困難的;但是在古代來講,出家人要有三把刀,其中一把刀就是剪刀,大家都需要具備做衣服、縫補衣服的能力。現在的出家人會縫補衣服倒是可以,如果要做衣服,那就難了,以前的出家人真是了不起。

另外一把,剃頭刀,要現清淨相,要常常剃頭淨化,這三千煩惱絲總是要把它剔乾淨,這是從古至今出家人的身形外相,表示清淨清涼。

再來呢,這個菜刀,那可真是須要具備的了。什麼樣的食物在你的手中,在這把刀之下,你就能夠發揮它最大的效果,要保留最大的營養,供養這個色身,讓色身能夠在這個人世間發揮最大的功能。只是不一定每一位出家人都有機會進大寮為大家服務,可能有居士、義工可以幫忙,這一部分就隨緣了。食材呢?如果是蔬果,還可以自種、自摘、自食,還有一些食材還是難免要取之於世間,當然能夠減少加工食品那是最好。加工食品裡面比較多調味料,如果比較重口味的,調味料就要加得多,一來呢,這個跟少欲知足這個部分就有所偏離了。你吃的口味重,這就是你的欲望,不是你身體本來的需要,這個就多餘了。那你要去滿足它,這叫做滿足欲望,就有失妥,不妥了,這個時候你的修行就有所偏離。不過也因為要接引眾生,有時候「先以欲鉤牽,後令入佛智」,所以會滿足他們的需要。但是在這個情形之下,以我們的立場是「那就稍微再清淡一點」,對於對方來講可能稍微清淡了一點,但是還可以接受,還能入口,如果這樣子能夠接受素食,那也算是達到目的。但是如果以出家人的身分來看,還是要清淡一點好,那不是身體所需要的調味,少吃點好啊。

如蘇居士蘇佛常常在說的,「那些食物都是眾生哪,把眾生吃進去身體啦」,這是真話呀!植物也是生靈之一,只是色身須要靠它們來維持生命,提供能量,須要把它們經過一些處理,符合我們人體的需求,才有辦法消化吸收來供養色身。但是經過這一些處理之後,它還是生靈啊,有一些眾生還是跟著食物跟到體內去,成為你體內的一部分眾生啊。哎呀,這個很多人不懂,不知道,這件事情被蘇居士蘇佛給發現了,因為他的雙眼開了,看到眾生在食物裡頭,那怎麼忍得下心吃下去?但是又不能不吃,所以就在最低的進食之下,身體夠用就好,不要多。不管在道場或者是自己本身,出家眾本身也都知道,七分飽就行了。如果你吃個全飽,撐了,肚子脹起,那都是吃多了,那就是你貪吃啊。好吃多吃一點,連這個好吃都是你的欲望,真的要修行的話,這個多吃的欲望是要拿掉的,但如果是用齋的時間就是得吃。

許多道場會因為有法會或其他需要而做彈性的進食調整,符合人性,這是修行,也是跟著時代在調整,但是不能違背它的精神,違背了精神,就離道愈來愈遠。這精神哪,就是佛法的法,行於佛道上所要去遵循的。這個精神不會因為時代、時間、空間的變化而有所改變,這叫做真理、正道;但是可以隨著時代、時間、空間的不同而做適當的調整,來符合當時的需求。所以這個世間險路在修行上,能夠簡單、淨化,減少自己的欲望,進而不讓欲望起現前,這就是修行。無欲!哎呀,無欲本來就是自性的一部分,要找回自性,還有那麼多的欲望跟需求,那怎麼去找得到啊?修行也就是在這裡下功夫,就是在調整自己的行為、念頭,才可以找回自己本來的面目。從世間的欲望到出世間修行的少欲,一直進入無欲到見性成佛的這個階段,就是修行的階段。而這個「險」字啊,也就是在這些過程中發生的,也能在修行的過程中避免。

除非一生下來就接觸佛法,不離開佛門,一直到成長、臨終這段過程,都能夠接受佛法的教育,這樣子我們可以期待這一位幸運兒能夠避開這些險境,不要踏上世間險路,不要做出危險的行為,不要讓苦果現前,而能見性,度己救眾,不老、不病、靈性不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生下來就在世間裡面生活,在這個人生的某一個階段受到了一些痛苦,老病死的痛苦,或者是善根現前了,突然覺醒有悟處了,所以在世間生活之後進入了修行的生活。從世間進入出世間,這樣的情形在世間人的生活中,其實就已經沾染了許多的惡習,有了自己的個性、習氣,負面的行為、念頭及一些壞的習慣。這些你以為是很平常的事,卻是造成了一些傷害。這樣講未免太抽象了?好吧,那就用比較常用、常聽的情形來做解釋。

大家以為生老病死是世間人必經的過程,如果你們沒有學佛,還真的以為是如此,周圍的人都如此。你也看到人老了力不從心,病苦痛苦,甚至於死苦現前,你以為自己也是如此,或者自己正是其中一位。除非你有機會得到佛法的教育,知道這個叫因果,所以懂得不要造惡因,免得受到果報。這還要懂得呢,懂了你也不一定做得到,造下了惡因,嘗到了惡果,才知道苦啊!你才知道當初不應該如何如何,就不會如此。這就已經是踏上了險路啦,嘗到苦果啦。

比較幸運的人能遇到善知識。所謂善知識最直接的就是父母親、古代的私塾夫子、現在學校的老師,或者是法師、居士,能夠教你正確的觀念、做法。或者是你本來就是接觸到這樣環境,否則很容易汙染的,等到發現的時候很難自拔或做改變,這是大環境的力量。

目前的電腦、網際網路遊戲,還有手機的泛濫,大家不須要用頭腦,也不須要去觀察,直接上網找個資料就有。這個要說呢,還真的是說不盡。許多的孩子們就在這中間不懂得適可而止,不懂得善加利用,而沉迷、淪陷,身體受到傷害,作息不正常。身心靈都在這個手機、電腦上面,而忽略到跟周圍人們之間善意的互動,靈性上更是滿腦子的就是這些內容,色情、打打殺殺、傷害等等。這是負面的,這就是危險的,這就是世間的險路啊,險況,危險的狀況啊。面對這些危險的狀況而你沒有畏懼,這也是自己的業力,跟業力脫離不了關係,你也沒有這個能力去阻擋,也不知道要去避免,而進入了這個險境。再不知道回頭,便在險境上直直地走去,然後之後呢?很可能大家最不想看到的結果,就是連這條寶貴的生命,連這個色身,都被賠上,被殘害了,甚至可能是自己傷到自己,害了自己。這條命可能就老而且可能就病了,或者是你這個命就沒了。

這個情形在佛寺最近的許多篇獄卒的訪問,都可以聽得到這些獄卒當時的故事,這些現代的故事淨空也聽見了,非常貼切。當然,這些險況有一些防範的方法,那就看這個人是不是有這個善緣出現,有沒有這個貴人出現。可能你脫離不了電腦,也脫離不了手機,這些是這個時代必備的產品,但是絕對要能夠克制住自己,減少自己這方面的欲望,在當用的時候才用,不可不用的時候才用,甚至於可以不用。這不是做不到的事情,只是你有沒有辦法去做調整,去接受這樣的一個生活。如果你有辦法不用手機也不用電腦,那還真的是不錯,因為這肯定是讓你減少了很多六根上的接觸,及起心動念、心中的波動,這肯定是的呀!在你修行還沒有功夫之前,還是少用為妙。再者,如果你修行見性了,那好,你是怎麼用都不會犯罪,不會造惡業,也不會傷害別人,傷了自己,那可以!

這個時候的手機跟電腦,已經成為度化眾生的一個方法,這也是現代度眾不能缺的管道。淨空每一篇講經說法也都化成文字,有螢幕,可聽聲音,看文字或影像,經過衛星的通訊系統、網際網絡的現代化科技,送到大家的電腦裡,或者是到手機裡,到大家的眼前,進入耳根,方便大家對佛法的學習。這就是善的,也是現代學佛人不能避免的,要用到的可以,但是要記得一定要有決心,不要順著自己的欲望去接觸到不該看的畫面、色情的畫面,或者是聽到些聲音,那就不好啦!那就危險啦!那就是險路,進入險路遇到險況哪,趕快抽離,要有自制的能力,不要再陷下去。

淨空見到有一些修行人,因為無法自拔而離不開手機、電腦,傷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這時候要救?還是要救!佛不捨一人,但是救得起來救不起來,那可要看自己的造化了。能救得起來,那是你有福報,善根還在,還沒有被掩蓋,救不起來,你這一世就可惜啦!遇到淨土大法還是進入六道輪迴,尤其在香光大佛寺這個佛地,真的太可惜啦!

如果事情還不到最後地步,都有回轉的可能,只要還有一絲希望,都可能覺醒,一絲絲的覺醒。只要你能夠抓住機會,就有可能從這一絲的覺醒,擴展到一點的改進,一條線,一面兩面,甚至到全面性的改進,那不就把你給救起來了嗎?但是這樣很辛苦,很辛苦,你自己辛苦,救你的善知識也很辛苦。善知識是見性成佛啦,他就是要救眾生嘛,我們看來很辛苦,他還會覺得是自己該做的,但是對於自己本身來講,可真的是走在險路啊!要爭氣啊,既然自己進入險況了,身體還在,人還在佛地,那千萬要爭氣,抓住任何可以改過的機會。不過如果這個時候呢,冤親債主都現前了,或者是附體,也有很多附體,甚至於魔眾,外來的魔眾、內心的魔眾都現前了,確實是非常辛苦。不管如何,還是要提起覺性,自救佛必救,自己放棄的話,佛也救不起來呀。凡事總要想好,做好,說好,所以我們相信只要這身體還是在佛地的一天,都有機會覺悟。淨空是這麼認為啊,因為這裡的環境跟條件太好啦!所謂的好就是走在這樣的險路,處在這樣的險況都可能轉,都可以轉,轉好轉善,因為這裡是佛地,有佛,大覺大澈大悟,一定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可以救你的機會,這也就是在佛地的殊勝。

相對地在世間的話,可能就沒有這麼幸運了。世間是人們居住的地方,當然人少的地方,都算是世間的一部分,這個地球就是世間,甚至於不同的空間也是世間的一部分,只是空間不同。空間的內容就是世間的一部分。那香光大佛寺也是在世間哪,只是這個地點遠離人群,是修行的好地方,再加上能夠提升靈性,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。所以是不是能夠好好地經歷過這一段、這一次的人生之途就看各人了。

願力而來的再來人是少數,大多數還是業力、輪迴而來的眾生,如果是業力而來的,若沒有機會接觸佛法,難免都會造業,比方說「情」這個字,就是容易造業了。「情不重,不墮娑婆。」這個娑婆世間在情裡面,能造的業太廣了。不管是親情、友情、師生之情,還是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,夫妻之間、親友之間都是情在連接,如果沒有情連接,大家互不相識,沒有關係。當這個情發生作用的時候,往往也就是業力在運行的時候;也就是說,這個情是業力的一部分,這樣子講不為過,因為事實就是如此。許多的業力在進展,就是靠這個情在進展,你說有情的人如何能夠逃脫得了業力的束縛啊?如何能夠離開險路,本身就是處在一個險況之中?這樣的險境,你如何能夠不去造業?

多少的不幸事情就是在這當中發生的。你回去也會說,「我沒有不信啊,我一切安分守己,該怎麼做,我就怎麼做,這有什麼不對嗎」?對你來講,也許沒什麼不對呀,可能你從小的環境周圍的人們都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,你看不到不對的地方啊。但是如果你把自己抽離了這個情境,在這裡面你須不須要起心動念?要吧?在這當中呢,你會不會起波動啊?怎麼不會起波動?那很自然哪。比方說你對異性有個觸動,這就是波動啦,這很自然哪!小心啊!你的業已經現前啦!

好,選擇了伴侶,踏上婚姻之途,你說你不用去養家活口嗎?你不用去想著怎麼過日子嗎?怎麼賺錢嗎?是不是要起心動念呢?這會不會有波動啊?這會不會去比較、分別?甚至於在你的工作職場中,而會起了競爭鬥爭。即使再怎麼有克制能力的,知道這個不好,但是在這當中,你是不是已經有了無數的波動出現了?有了無數的起心動念了?有了無數的惡念頭、不善的念頭出現了?就算之後你有覺性把它給止住,但是在這過程中有沒有造業啊?大乘佛法來講,起心動念就造業了!起了念頭、不善的念頭就造業了,這是不是危險哪?太危險了!汙染,造業啊!

更何況男女如果有了身體的接觸之後,那種欲望難止,而後結婚生子,孩子的養育責任、教導的責任、教育的責任,你說在這些當中,你能夠不起心動念嗎?你能夠不分別、不比較、不選擇嗎?能夠心中不起波動嗎?怎麼可能!已經有無數的波動,無數的起心動念,無數的選擇、比較,甚至於競爭。這些東西牽涉到善與惡,你能說你自己沒有惡念頭出現嗎?沒有做過傷害他人的選擇嗎?或者是為了滿足他人,或者是說為了滿足親人們、夫妻或者是子女的欲望、需求而傷害了自己,而起心動念,去做了一些可能對你是有負面的影響或干擾的事情。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嘛,這肯定很難避免吧?這一切都是世間險路,在輪迴中翻滾難出離的原因。

這就是為什麼你一旦踏入修行之路,你的善知識都會隨時提醒你,耳提面命,不要讓情起現前的原因啊。世間人難過情關,周圍哪個人沒有情啊?多情者多得是呢。當然無情者有,那要看怎麼個無情法。這些當中就牽扯到了所謂的理性、理智的問題。如果這個無情是為了避免你再造業、犯過有過失,得以脫離輪迴,離苦見性,這樣的無情叫做理智,之後才有機會度他們離苦。如果無情之下,是讓你造了更多的惡業,犯了更多的過失,這樣的無情還真的是無情啊。淨空這麼的說法,不曉得你們能不能接受?不過這是淨空的看法,不妨參考一下。

再者呢,一旦多情或者有情,這一定是牽涉到對方了。這個對方他如果有波動,有起心動念、喜怒哀樂,或者是遇到生老病死的種種狀況,你難道不會起心動念嗎?你難道不會起波動嗎?太難了!如果你一路都在世間上成長的話,還把它視為是理所當然、應該的話,這也就是表示著你的業力,這也就是表示著你是跟著業力走喔。這就是你的命運啊,你跟著命運在走啊,這麼一來,生老病死能免嗎?死了之後進入六道輪迴能免嗎?這都是業力的一部分,也都是命運中的一部分。生老病死能免嗎?苦能免嗎?也只好如此繼續進展下去,這叫做「世間險路,輪迴險境,業海浮沉」啊!如何脫身呢?

這也就是佛菩薩示現在人間,祖師大德們苦口婆心地勸導大家,就是要大家能夠脫離「世間險路」,不要再入輪迴險境受苦啊。大多數的世間人都是在受苦,因為都是走在險路,處於險境之中而不知道自拔。所以「苦」是世間的實相之一,真實相之一,更是脫離不了生老病死,這叫輪迴啊。

從古至今有多少有覺性的人們想要脫離這個苦境,而進入修行。從古至今有多少的人們,不論是否自己吃了苦頭,或者是看到別人受苦,想要幫助大家脫離苦境,而後修行,發覺了真理,發覺了自性,告訴大家要這麼做,才不會受苦啊。就經由修行的方法、教育的方法來幫助大家,在這個世間險路當中,救幾個算幾個,因為大家可以不用受苦的,可以不用過得這麼辛苦,可以過得清涼自在的生活。最重要的,本來我們就應該要如此,過著自性的日子,由自性來作主,而不是由業力或輪迴作主啊!

輪迴無常,隨時在變,這顆心也隨時在變,在起伏,在波動,我們卻以為是平常,應該就這樣,就這樣子一世又一世地過去了,就這樣在這當中轉生受身,靈性就隨著你的造作而投生在不同的險路上。六道每一道都是險路啊,都是險境的。

已接觸佛法,已進入淨土之門者,不要再走回頭路,這一世是最後一世,要回西方家,不再入輪迴。阿彌陀佛在香光大佛寺呼喚著大家,歸來吧!孩子們!希望此時透過淨空,大家能感受到彌陀望子歸來的深切期盼,莫再行於世間險路。

時間過得很快,今天淨空就講到這兒。

南無阿彌陀佛。

釋淨空合十

於澳洲香光大佛寺西方法性土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