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淨下空老法師,  名門高僧

訪問於西方法性土的淨空老法師《進與退》

訪問於西方法性土的淨空老法師

進與退

訪問 主筆:釋海澤

二O二二年十一月十七日

今日阿彌陀佛給淨空出的題目是「進與退」。確實行於世間在進退之間,真的是要懂得拿捏。拿捏得當,就是知道分寸,進退有禮;拿捏不當,就是失了分寸,進退有過,這就造業了。

所以,以往人們看這個孩子或者對方的家教如何,就看他在進退之間的言行舉止如何。這是平常就要養成,絕對不是做做樣子就算了,如果這樣,隱瞞得了一時,日積月累地相處下來,早晚會顯出原狀,這時候,人們對你的觀感及看法又會有不同。

其實對方對自己的觀感如何是一回事,重要的是自己在進退之間,如果影響的只是自己,那無論是為善作惡,善報也好,惡報也是自己一個人擔。自己如果在進退之間,影響的層面愈深愈廣,那麼為善的話,這個善報就大啦,如果為惡的話,這個惡報也會很苦的,因為大家所受到的傷害,過與不足,都算在你的頭上,你是始作俑者。這也就是為什麼愈是居上位者,愈要謹慎。地藏菩薩告訴我們,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這種情況之下,如果在進退之間,又不得不有一個能夠作決定的人,我們可以稱他是個有擔當的人。一般而言,造業都是以自私為我所造下的惡業居多。以上說的,比較偏重於一般的為人處世方面。

如果是以修行來說,進與退應該是自然的事。修行人以見性為目標,許多事情如果跟見性相近,那可以去做,快快去做,可以說是往見性前進。如果這些事情會干擾你見性,讓你無法早日見性的話,那麼這些事情你可要遠避啊,就退一步吧,當捨即捨!修行這一條路,常常須要調整自己的腳步跟心態,絕對不是一成不變。不變的是我們求法的心與見性的目標,還有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心堅定,這些永遠不變。自己要拿得準,才能快速又穩當地走在這一條南無阿彌陀佛的淨土大道上。如果走偏,走邪,走歪了,一旦發現,可要趕快回正,免得離正道、見性愈來愈遠。發現的方法,可能是善知識的提點,也可能是你們自己的覺性提高。善知識的提點非常重要,大家一定要把它聽到心坎裡,不要以為已經聽得稀鬆平常,就從耳邊過了,那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。當看不準事情的真相時,這時候自己要提高覺性,停下腳步來審察這顆心是不是鬆懈了,因為心會帶動行為改變。這個心是不是慈悲、有智慧、精進,是自己要時常省察的。

修行如果前進得宜,不要停下腳步。若是遇到順境逆境,該進該退也會影響修行成果。一般來講,大家比較喜歡順境,這是可以理解的;害怕逆境,這也是可以理解。尤其是對自己沒有信心,或者是注意力特別集中在某一個部分,而忽略到其他的部分,這樣的話,在行為上就容易有偏頗。當然無關緊要的事,跟你修行精進沒關係的,這要遠避,生命有限啊,不要把時間糟蹋在這上頭。尤其是現代的網絡遊戲,及許多世間事的處理,過分地依賴電腦跟手機,現在的人們很多時候把時間花在這上頭,而忽略到心中的汙染要洗淨,就不容易找回清淨心,更難以見性。

修行也是要在進退之間懂得收與放。順境的話,千萬不要懈怠、放逸,而更要勇猛精進,這個時候如果還能保持覺性,直直前去,而心中沒有波動的話,往往事半功倍。你付出了不過一半的心力,但是卻得到了加倍的結果,這樣的順境對修行者來講是進。如果順境之下,你的修行放鬆了,甚至於懈怠、放逸,可想而知,你的修行會退。尤其是在順境當中,如果有其他的外境來干擾或牽引,千萬不要跟著走,否則容易走偏走邪,那也很可惜。在順境當中,如果你是有警覺性者,知道不能放逸、不能鬆懈的話,至少你還能夠保持原地而不退心。

如果是逆境的話,對於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,是可遇不可求,因為在逆境中可以看出自己修學的程度到哪裡,這也是很可貴的事。大多數人都害怕逆境,但是淨空認為,逆境正是考驗出你的修行修到哪個程度的一種方式。假設平常一件你在做的事情,沒什麼事,你做得也挺好的、挺快速的,但是後來為什麼就阻塞,可能有下達出一些指令,與實際狀況不合,你一定要自己把它止住,否則可能有所違犯。

如果在逆境中,事情的進展並沒有像以往一般的順利,甚至於出現了往常沒有遇見過的情境,這些更是你要歡喜接受的。在逆境當中,出現了你無法解決的事情,無法克服的事、人或者是物品,你身為修行人,就必須要有所抉擇。若是面對,突破,對於你的修行有幫助,你自己也接受對方的意見,這樣的話,修行不中斷,甚至於更勇猛地突破這個障礙,恭喜你!突破障礙的時候,也就是你進步的時候。

之前所提到的,如果修行是要以見性為目標,那麼一定要看得清楚自己現在正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況,直直前去絕對是有必要的,否則如何能夠把過去生生世世所帶來的這些個性、習氣給磨平呢?而且如果沒有逆境出現作為考驗,你的這些個性、習氣也還是持續地存在,那就更不用提到見性。

而在直直前去的過程如果遇到逆境及障礙,面對及克服也是有必要的,不是逃避就算了。如果你沒有想要見性,你逃避,退了心,這是可以理解的,因為你被冤親債主、被業力,甚至於是魔眾給牽引走了。這種態度不夠積極,應該在逆境當中,比平常該做的,還做得更好,而且心對外界的人事物都必須以正向的態度去面對。知道許多事情是虛幻的,而且很多時候是不是自己心上有罣礙,沒有放下,導致這個罣礙現前?別人可能不知情,你自己應該要知情,罣礙現前,心怎麼會不知道,一定是知道的。這時候你的心更要做好一個督促者的角色,告訴你的身體:有一種方法叫做以退為進,這需要有智慧的修行人才做得出來,不是每一位都有辦法以退為進,常常退了就退了,還須要再重新開始,再往前進。而以退為進,是當時的狀況無法幫助眾生,既然無法幫助眾生,就先退一下,用自己的力量,不用靠外力,先精進,之後再前進。這是最聰明的方法。外緣是靠外在的力量,要隨緣的;而內緣是隨時都在,靠自己。

總之,要有智慧,修行有智慧的話,對你是一個很大的幫助。這個幫助就是說,你自己知道目標及現在的狀況,你的判斷正確,而且做的事情對你的道業有幫助,那當然就往前進了。如果遇到阻礙,有智慧的話,寧願走慢一點,也不要硬碰硬。有的人自己退,讓對方占上風,這太聰明了,看你做得到做不到?做不到的話,那你吃虧;做得到的話,你就進步。有的人不管遇到任何人、任何事、任何境,都完全退讓到沒有自己,這時候最聰明了,許多事情都看得一清二楚。看清楚之下,只要修行的腳步不要停歇,也就是說,你的日課或者自己該做的,還是把它做好,執事也沒受到影響,這沒有自己的修行人,一切以對方的需求為主,這個人太聰明了,這種叫做以退為進。到後來,這種人最容易找回自性,只要他自己精進勇猛、不退心,在我們看來見性有望,因為他所顯出來的是跟自性相應。

所以一個修行人在以見性為目標的前提下,時時刻刻都要檢視自己的行為、言語、念頭是否得當。如果都能夠跟見性相應,也就是說,不論行為心量、慈悲、智慧的顯現,你做的事情是見性者會做的,該有的,就要繼續做下去,終有一天你會見性。如果你所做的跟自性相違背或犯戒,而且不知道改過,也不知道精進,甚至於有負面的行為、言語出現,不只影響到自己,也影響到其他修行人或者是僧眾、尼眾,那真的就是退步了,因為你所做出來的都是跟自性、見性相違背,不是見性的樣子。這樣的話,你的修行,則事倍功半,花了加倍的精神、體力、時間去修行,卻是只得到一點點收穫,甚至於退步,太不划算了。生命有限,實在是沒有多少機會可以讓你退了再說,大部分的人要見性的話,必須有毅力,有決心,有耐心,有善知識提點,能改過,有見性的環境的話,那麼更能夠幫助自己早日見性成佛。

還有一種情況,如果外境對你是毀謗,這時候要靠智慧去判斷你做的事是對或錯,正或邪。如果結果是對的,是正的,甚至於善知識的幫忙提點也是如此,那麼對於這個毀謗就要有勇氣抛開,不要放在心上,這是汙染。如果你罣礙,隨時把它拿著、看著,那對你是很大的傷害。一般來講,如果把外境的毀謗當作逆境的話,要有決心去克服,再往前進,千萬不要被毀謗給擊退,也千萬不要被自己的業力現前給擊退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因為修行明白講,就是要轉業,就是跟業力對抗的過程。你能夠轉,然後才有辦法不被業力干擾,甚至不讓業力現前,能夠真正腳踏實地地去修行,這樣子你可以成功、見性。

所謂的業力就是生老病死,或者是……。這個名詞是這樣的,我雖然不想再提這些名詞,但是意思是可以帶出來提一下,例如求不得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,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,叫做八苦。佛法的智慧就在這裡,用了一些字句把它給表達出來,更有智慧的是不用這些名詞也能夠把它表達出來。不論如何,進跟退之間的分寸拿捏得宜,對你修行是有莫大的幫助,能夠幫助你找回自性,早日見性。沒有抓好分寸就容易退行,這樣的話修行很可惜啊!

有善知識提點,這是在香光大佛寺最大的優點,大家要好好地把握。

好了,今天就講到這裡。南無阿彌陀佛。

釋淨空合十

於澳洲香光大佛寺西方法性土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