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峯三時繫念 午供
相處之道
二O二O年十二月四日
夏蓮居老居士開示:
團體之中,大家來自各處各地,
不同的成長過程及生活背景,
不同的習氣個性,
各有我執、我見、主觀、看法,
於是相處之中,
難免因為不同而產生摩擦。
修行之人,
於道場及僧團之中,
隨時省察自己之不足,並學習相處之道。
是為救己度衆生西之資糧。
當互相包容彼此之不同及缺失,
認真用功、徹底的改個性習氣,
而非瞋心、不滿、惡言、怒目,
隨順個性習氣而為,頻頻造業。
學習培養慈悲與耐心。
為包容對方的重要條件,
當時時有覺,直至自然做到,
是為精進有成。
唯有無我、無私之人,
方能真正誠心對待對方,
以眾生普受法益而為;
即使有異音、毀謗,
亦是問心無愧,直直做去,無語自破。
無心,無念,
即使刀劍飛來,亦尋無目標而落地。
智慧、笑容,能化解一切,
於自然中,依宇宙真理、正道而行便是。
大乘佛法,不當心念一起,便是造業,
行為、言語口出,若有缺處,是業,
何況強辯,戲論掩過,更是業;
已召感附體,冤親債主現前,
難以自主,已是染濁。
應當下有覺,
立即道歉、改過。
若難以做到,
何時得淨?
更遠見性。
六和敬,
為僧團相處之道的指標,多有不易。
乃因眾等有心、有我,
我私、我欲、我念、我憶,
有身,身受、身感之種種,
難放、難改、難捨,且不覺失處,
故彼此難以純心相待,
六和於是難圓。
此為六和敬僧團於世,難尋難見之原因。
香光諸子,
當有所悟、改行。
欲尋回自性者,
有則速改,無則警惕!
訪問訊息由佛弟子釋海澤主筆寫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