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奘大師

上玄下奘大師《 五毒 貪瞋痴慢疑》

 

 

二O一九年八月二十一日

個性習氣對世間人而言,是習以為常之事。常常會因為某一些個性習氣變得難以相處。那是因為不明白事理,錯誤的見解及思惟未加以糾正改進;或者積習已久難以改過。對於學佛修行,身心靈的成長而言,是一大障礙。貪瞋痴慢疑五毒為世人常見的問題,常出現於個性習氣之中。

一切由心造,五毒的根本亦是由心起。佛法善於調心,由調心著手,進而轉念改個性習氣,去五毒,使得行為上有所改變,進而改善人們的生活及修行。

何謂貪?已夠還想再多,已足還想擁有。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。這一句話道盡人們的自私及貪性。

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。貪錢財房屋土地,貪美色淫欲物質,貪名利權位,貪吃美食佳餚,貪睡、睡飽睡好,貪夫妻子女家眷、寵物之情,貪男女情愛等。世間所有都可以貪,乃因為自私無法滿足,缺乏安全感,而產生種種煩憂苦惱。此種心態不但難以入佛門,契入佛心,距離見性更是遙遠。
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中提到「無田憂田,無宅憂宅,眷屬財務,有無同憂。」沒有田地家宅的人憂慮日子難過,無財富無眷屬;當有了田地家宅及眷屬財富,卻還是過著煩憂的日子。這就是人們的欲望,永無止盡。

佛法中六根清淨、四大皆空。布施尚且不及,更何來貪。故出家人若與貪字沾上邊,地獄報難免。貪心者亡後,果報入三惡道餓鬼道。若有貪性者當作深深反省及改過。

知足不貪為良好的品德。感恩目前所擁有的一切,是最富足快樂的人。唯有見性,無量智慧德能相好,才能夠滿足人們的所有需求,甚至超越更多更多,想像不到的多。「唯證方知」,說明不論如何的描述,都難以說盡見性的情形。

世間人常常為了忍不下一口氣而瞋怒變臉,伴隨著個性傲慢不平等而來,不但火燒功德林,且受地獄惡報,實在不值得!

發自內心的慈悲是改善瞋怒最好的方法。人們喜歡親近慈眉善目的人,因為從他們身上自然散發出慈悲的氣息,與之相處沒有壓力,反而是被包容愛護照顧,心中想的,所缺乏的得以被關心滿足。故能明眾苦,長養慈悲心量,是對峙瞋心的好方法。

愚痴者造作惡業而不知。智慧被蒙蔽難以清明。同是具有自性佛性,卻因為果報墮畜生蜎飛蠕動之類,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貓狗雞鴨牛豬魚,蚊蟲鼠蟻,各種動物,飛禽走獸等身,山川大地、石頭塵沙等類,難以脫身離苦,累劫難以得出。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故當謹慎莫造惡因於前,後即不受苦果。

貢高我慢、驕慢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。常常於不自覺之中,發出高姿態命令表情或口氣,而使他人退避三分,故常常難以融入群體之中,而有孤獨之感。或者是個性強,自我意識高,不容易屈服,不認錯,難以聽勸,常常因此錯失改過進步的機會。

首當對自己的這種狀況感到慚愧懺悔,因為於平日中得罪傷害他人,已造下不善之業。當提起覺性及改過的決心,調伏制止慢心才是。

明白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所以能夠謙虛謙卑。也是對對方的尊重及恭敬,是長時薰修而來的德行,是傲慢者所缺乏的,應學習改進。

疑惑、不相信是學佛的大障礙。疑什麼?疑自,疑他,疑佛,疑善知識,疑他人的成就,疑他人對自己的慈悲善意等,種種的疑心,對自己、對環境、對他人失去信心,讓心中蒙上層層黑暗。實在是失大利益。

應放下自我的認知看法。相信自己,相信佛菩薩、善知識的教導,智慧法水方得以洗滌心垢,才有機會真正改過得受法益。

貪瞋痴慢疑五毒,常常牽引輪迴中業力及冤親債主現前討債而造作犯過。故當勤修戒定慧三學,時時警覺持戒不犯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、不慢、不疑;戒心、戒行、戒身語意三業,而後定功得起,不為外界人事物所牽動;智慧得用,判斷知了種種因緣果報,不令造業且能明白諸事,化解與冤親之間冤結。

香光諸子之大福,為時時處處皆有佛菩薩及蘇佛護法的看顧,會於適當時機令諸子得受警惕,當速改進,免再遭苦受,方為智者。於淨土修行中不斷的改過,淨化再淨化,心安、心定、心淨、心明、而後心光得現,便是見性之時。

訪問訊息由佛弟子釋海澤主筆寫下

 

 

 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探索更多來自 澳洲香光大佛寺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