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O一八年十二月十七日
阿彌陀佛開示:
好的情緒,好的心,
好的行為與所有互動,
那是心境,可以轉變自己。
修身養性,正是在於改變,
改變成為好的自己。
什麼為好?
能真正盡善,那便為好。
好的情緒是沒有自己,
沒有之際,何有自己?
若皆無之時,何須情緒?
沒有自己是自在,
更勝過於情緒之中的自己。
快樂是情緒,悲傷也是情緒。
憤怒是情緒,憂鬱也是情緒。
有太多的情緒需要孩子自己調平,
平穩的自己與人互動才能真實。
什麼是自己?
有心,有受,有感,有應,有念頭,有想法,
有執著之心,有愛戀之意,有欲望之追求,
有太多塵世上的事情,有個性,有自己。
常將自己綑坤綁於個性情緒之中,
孩子滿身會是苦痛的經驗。
當下的自己,是否還能心中安樂?
找不到迷失中的自己,應該如何找回?
只有一個方法可以重新找回心安之上,
那就是改變,學習改變,找回力量,
首先必要突破原先的自己。
孩子都來到世間接受挑戰,
但有多少位真正找回闖窗關後的答案?
多是迷戀在塵間遊戲裡,
因為迷到盲目,孩子已經無知學會覺起。
多少歲月,孩子都是情緒的走過,
留下的或許是滿意的淚痕橫,
也可能是失落的哀傷,
直至現今,孩子真的過得快樂嗎?
為什麼不走回家的路?
回家,是心覺。
看破世間一切。
知道今生本來就是一無所有,
生命的過程中得到多少?
讓孩子變的執著,還有貪戀,
當偏離生命的道路之時,
孩子越往六道執著,
孩子的心,孩子的性,
都會變得五濁,而不是清純。
單純,是世間最需要學習的智慧,
什麼都可以用單純來解決就好。
不起執著之心,
什麼事物都可以隨緣、隨順就好,
自然就是最好的,
不起心動念正是最高的淨土修養。
也不傷人,也不害人,
都是純淨純善的行為觀念,
孩子何必執著一個,或是某個絕對的方向?
應該沒有情緒,
放下自己。
世間人追索自己,
與佛法所說的自性相差甚遠。
世間人的自己,
滿是執著,還有染雜情緒化的個性。
出世間的自性,
是無量的智慧,
沒有自己,沒有個性,
更沒有情緒的任何表現,
心可以不動,因為心已不再起心動念。
不起心動念,
那是沒有欲望與情緒的最好辦法。
什麼事都是沒事,
不要無中生有,
只有自己找來困難干擾自己。
世間只是暫來的生命,
所以什麼也都不必動情,
心更不可以動,
因為動了,只有損害自己,
並沒有任何利益。
現在說,什麼是快樂?
大聲笑過以後,還剩下什麼?
外表笑顏,內心是否真正笑過?
笑是什麼?
只是表達情緒之外,還具有什麼其他意義?
難過,什麼是哭?
哭的當下,
難過的心境,悲傷或者委屈,
或者有諸多種的心傷之感,
當下哭的激烈,或者輕聲哭泣,
當那股哀傷的心情平息過後,
哭過了,還剩下什麼?
什麼是哭的意義?
哭能代表自己哪些改變?
生氣,能代表什麼?
氣的怒火只會攻燒己心,
沒有可見的任何意義,
生氣的怒火只是燃燒自己,
沒有任何防備的重傷害自己,
一把怒火可以燒盡諸所有好事,
好的細胞,好的自己也能隨之改變,
自己變得不再是自己,
孩子,這是自己所想要的嗎?
沒有任何情緒可以代表自己,
只有損傷,還有付出代價。
無盡的輪迴時間,
孩子,不要情緒,
孩子值得更高等的靈性生活,
找回自己,明心見性。
不要在塵世中繼續錯過。
修行可以淨化,
洗滌塵世間的所有染垢夠,
再深,再繽冰紛分的色彩都能洗去,
換上一乾二淨的自己,
看見原來「沒有」才是這麼美好的境界,
可以輕鬆,自在,得到生命的穩定性,
還有自性中的真實。
世上沒有什麼事是值得動心的,
只有見性,找回自己,
心不動了,一切才能看更清楚。
心動的時候太容易與許多空間相應,
當空間之中有與孩子有緣的眾生,
相同習氣,性情與情緒,
附體,便是另一干擾情形。
沒有事情才是最好的,
孩子,聽佛的話,
放下才好,不要再有習氣,個性,
甚至是情緒傷害自己,
應當學會改變,
淨化以後,自己都能找回本能,
那樣之時,才能是最好的殊勝佛行。
我佛慈心教化,願孩子都能夠學佛,學行。
南無阿彌陀佛。
佛開示由佛弟子釋法璽主筆寫下佛訊